最近各种“超”赛事冒出来——粤超、豫超、汉超……
可仔细想想,除了苏超火了一把,其他好像暂时没掀起多大水花。
所有人都会猜到的第一个原因,自然是“跟风”。
第一个吃螃蟹的香,跟风的可能会硌牙。
但蒋叔不这么认为。
就跟上市公司一样,一个行业,肯定能撑起多个上市公司。
体育赛事领域亦是如此,运营得当,多个“超”赛事完全可以共存。
中国很大,容纳得了几十个“超”。但是,“超”要做好,必须“足够有梗”“足够有根”。
别光顾着光去“超”,得把“梗”做好,得把“根”扎稳。
#01
没有“梗”,就没有热度
苏超火,绝不是因为足球水平。
城市联赛,足球水平能高到哪里去?
核心是,全民参与、共同造梗带来的“大众性、娱乐性”。
蒋叔不得不说,江苏人太会整活了!
从网友到官方,玩得不亦乐乎!
赛场屏幕几个大字:“听说,赢的人可以当省会!”
苏州调侃南京:“一只鸭而已!”
苏州对歌连云港:“阿连——你是否能够听见!”
赛事海报都不提足球,提的是:
“扬州炒饭”遇上“泰州蟹黄包”。
把家乡特色玩成热梗、花式应援、斗图表情包、拉歌……太多亮点了
粤超呢?
广东人务实,踢球认真的,但造梗能力可能差点意思。
像广东人喝茶讲究“一盅两件”,但你要让他们搞“段子足球”。
估计得先喝两杯再想想。
“汉超”呢,倒是可以期待。
黄鹤楼当背景板、球场边卖热干面。
头顶“蒜鸟”的解说员一口武汉味道:
“这脚射门蛮灵醒!”
“个斑马,裁判是不是冇睡醒?”
毕竟,武汉人天生自带喜剧效果,随便唠两句都能上热搜。
#02
没有“料”,就没有灵魂
热闹过后,靠什么留住人?
一时的流量容易,长期的热度难。
苏超能火多久?粤超能不能玩出新花样?
关键还得看有没有真东西。
是单纯蹭热度,还是真的让老百姓乐在其中?
想象一些场景:
1-某超的赞助商不是大企业,而是街角的面馆、社区的超市。
——“超”要接地气,就不能只靠资本驱动。
就像武汉的“汉马”,能坚持这么多年,靠的不是噱头,而是那股“不服周”的劲儿。
2-某超的球员,白天是外卖小哥、程序员,晚上是球场上的英雄。
——“超”的魅力,在于它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主角。
不是只有职业球员才能享受掌声,每个热爱足球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。
3-某超赛后,球员、球迷一起撸串侃球,社区氛围拉满。
——“超”要扎根,就得让老百姓觉得“这是我们的比赛”。
不是高高在上的职业联赛,而是街坊邻居都能参与、都能聊的“自家事”。
4-某超的观众席上,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,一家三代人一起呐喊。
——“超”要成为传统,就得让足球融入生活。
不是一时的热闹,而是代代相传的热爱。
5-某超火后,政府、市场力量加大投入,场地条件、教练水平比过去大幅提升。
——“超”不能只是热闹,还得有真功夫。
如果连基础的训练条件都跟不上,那“超”就真的只是昙花一现的狂欢。
#03
最后一句大实话
“超”不“超”不重要,重要的是——有没有趣?有没有人真心喜欢?
如果只是为了凑热闹,那还不如回家看《武林外传》重播。
至少还能笑出声。
一位力求专业的财经媒体人的自留地
观点未必全对,但都是独立原创
不偏不倚,以专业内容传递价值
立场始终如一
作者VX-ID:jldh123
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