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接上文
根据相关报道,90年代中期,互联网在中国逐步兴起。到了2000年,城市中大多数人都开始使用拨号上网,而宽带上网方式直到2003年才开始普及。
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,电视是相声传播的主要渠道。尤其是央妈春晚的舞台,面向亿万观众,是相声表演的一个至高平台。
从1983年到2002年,央视春晚总共播出了77段相声,近60位来自不同背景的演员登台演出。这些演员中,有年逾七旬的老艺人:马三立,1985年出演《大乐特乐》,当时已经72岁;也有年仅7岁的童星:常远,1988年在《对话趣谈》中的表演,时年才7岁。
展开剩余78%还有来自台湾的艺人:2002年春晚的相声《谁怕贝勒爷》,表演者包括金士杰、赵自强、倪敏然、李建常。更有外国友人参与:1988年,《对话趣谈》的演出,卡尔罗与李立山的演绎;1991年,《训徒》,由马季、赵炎和史可达共同演出;1994年,《同喜同乐》,表演者包括来自加拿大的大山、南斯拉夫的卡尔罗、贝宁的露露、美国的莫大伟。
回顾这二十年间的春晚相声,我们发现,纪录片《笑》和东东枪填词的歌曲并未涉及到的作品,截至2025年,至少70岁以上的相声演员(包括已经去世的演员)有:李国盛、阎月明、常佩业、杨瑞库、高洪胜、刘俊杰、王谦祥、李增瑞。
以下是具体介绍:
1. **李国盛(1939年7月—)**
李国盛出生于北京,从小便热爱文艺。1950年代末,他参加了中央广播艺术说唱团举办的相声辅导班,并被刘宝瑞和郭全宝发现。经过四年的学习,他掌握了《糊涂知县》《连升三级》《侄子学乖》等经典单口相声,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。
后来,李国盛拜罗荣寿为师,成为中国相声界的后起之秀。曾在河北省曲艺队工作,1964年参军后,在成都军区军乐队担任相声演员兼乐手。1970年转业至北京照相机厂,1979年调入北京曲艺团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侯宝林的搭档郭启儒去世,郭全宝因病退出。李国盛受侯宝林邀请,在全国科技大会的文艺晚会上为他捧哏,两人合作近两年,受益匪浅。1979年调入北京曲艺团后,李国盛与笑林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合作。两人创作和表演了上百段相声,多次获得中国相声大奖,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相声搭档之一。
1981年,李国盛参加全国曲艺调演,表演的相声《小康庄》获得了二等奖,这也是第一个反映农村体制改革的相声。该作品创下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点播记录。
1982年,《作品金刚石》荣获煤炭部乌金奖;1984年,参加全国相声评比,作品《改革措施》获得一等奖。1986年,李国盛首次登上央妈春晚,表演相声《怪声独唱》;同年,他还参与了北京市调演、全国曲艺大奖赛、全国电视大奖赛等多个重要舞台,演出的《一筒罐头》获得了创作表演奖。
1987年,他再次登上春晚,表演了相声《学播音》,这一作品成为当时的热门节目,笑林的广播电台风靡全国。
李国盛的捧哏风格以适度夸张、表演细腻、默契配合著称,具备独到的表演功力。
——未完待续
发布于:山东省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